close

請大家注意

社區有住戶最近被隱翅蟲侵害,請大家要留意,也不要直接在皮膚上打死他,不然會導致皮膚潰爛喔!

 



有人怕有人愛的毀容怪客 隱翅蟲 


作者:黃文伯(國立台灣大學昆蟲系博士後研究)

到接近山區的民宿住上兩天或是野外宿營,慢慢地變成都市忙碌生活中的調劑,但回家之後,偶而會發現身上皮膚有一道道線狀發炎,嚴重者甚至是一大片皮膚潰爛。到皮膚科診治時,醫生會告訴你這是一種叫做「隱翅蟲」的小蟲子在作怪。

皮膚發炎並不是隱翅蟲噬咬的結果,而是隱翅蟲體內含有的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Pederin)作祟。當隱翅蟲爬過皮膚且分泌出這種毒素後,我們的表皮就會出現一道道灼痕,經過大約一天的時間,這些灼痕會轉成水泡開始潰爛。如果不幸一巴掌把隱翅蟲打死在皮膚上,毒素更會大量擴散,形成大面積的感染。此時最好用清水沖洗,絕對不可以搔抓,以避免毒素擴散到其他部位,然後盡速就醫對症下藥,大概一星期就會結痂,不過色素沉澱至少要1個月以上才會淡掉。

 

翅蟲小檔案
分類:鞘翅目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 

所以為了預防隱翅蟲皮膚炎,最好穿長袖長褲,住宿要有紗窗紗門,睡時勿點燈,以免牠們趨光而來,如果看見牠們在身上爬,輕輕吹彈即可,絕對不要拍打而造成毒素的沾染。

隱翅蟲是種什麼樣的蟲子呢?之所以稱作隱翅蟲的原因,就在於牠們的翅鞘非常短小,僅僅覆蓋到背面的前兩個腹節,看起來像是中後胸背部的硬板,容易讓人誤以為牠們沒有翅膀;其實牠們的後翅與其他甲蟲一樣,摺疊隱藏在短短的翅鞘內,6個腹節露在外面,因此大部分的隱翅蟲身材修長,容易與革翅目的蠼螋搞混。蠼螋腹部末端有尾毛角質特化的長尾鉗,而隱翅蟲若尾毛明顯,並無特化的現象,長度亦不會超過一個腹節太多。 

隱翅蟲自成一科,叫做Staphylinidae,可分為20多個亞科,在台灣至少應有222730種以上。不同種的隱翅蟲大小差異很大,由小於1公釐到數公分長都有,其中有獵捕者、素食者、腐食者等等,有些種類甚至生活在蟻巢裡,由於物種繁多,至今對隱翅蟲的研究甚少,有待後進投入研究。 

當前隱翅蟲的行為研究,以Aleochara屬最為深入,科學家對Aleochara這一屬的甲蟲之所以會有興趣,就在於生物防治法的功效上,牠們能減少高麗菜蠅的數量。高麗菜蠅主要將卵產在鄰近作物的土裡,偶而也會產在作物接近地面較低的葉柄上,孵化後菜蛆潛進作物的根部啃食,造成作物發育不良或者死亡,嚴重危害農業收成。危害的作物有大頭菜、蕪菁、高麗菜、花椰菜、油菜、蔥等等。 

學者們由1960年代開始研究發現,以隱翅蟲來防治高麗菜蠅有相當好的效果。隱翅蟲(Aleochara bilineata)的一齡幼蟲在孵化後,能憑散發出來的開洛蒙(Kairomone)氣味找到蠅蛹,幼蟲以大顎咬開蛹殼,然後鑽進蠅蛹內吃食。當幼蟲發育完全後,則直接在蠅蛹內化蛹(其他的種類不一定在蠅蛹內化蛹),而當最後蠅蛹破開,羽化出來的昆蟲不再是高麗菜蠅,而是隱翅蟲。 

科學家培育大量隱翅蟲來寄生高麗菜蠅的蠅蛹,可以大大減少高麗菜蠅成蟲的數量,這間接抑制了之後菜蛆的危害,使作物能良好地生長。生物防治法的利用避免了農藥的使用,不但讓高麗菜蠅無從演化出抗藥性的問題,同時也沒有農藥殘留,影響消費者健康的問題。 

Aleochara屬其他種類的隱翅蟲也有對其他雙翅目物種的寄生行為,例如德國化學生態的專家Peschke教授,即以氣體色層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麗蠅蠅蛹上不同部位的氣味分子組成,探討Aleochara curtula的幼蟲偏好什麼樣的氣味組成,從而選擇鑽入蠅蛹的哪一個部位。 

在台灣,這一屬的隱翅蟲可以在動物屍體上發現,或是用腐肉吸引捕獲。最為常見的種類是黑隱翅蟲(Aleochara nigra),牠們除了北台灣山上較冷的冬天看不到之外,於全島低海拔各個季節都有出現。黑隱翅蟲全身為黑棕色,但足部顏色為棕色,略淺於其他部位,前胸背板的下緣較寬,且前胸厚度甚薄,形狀與蟑螂的前胸相似。黑隱翅蟲的頭部、前胸背板與翅鞘皆覆有細毛,其翅鞘約與前胸背板等長,腹部除了細毛遍布外,在背部腹板的後緣亦長有較粗的剛毛。 

由於Aleochara的種類在外觀上皆非常相似,仔細比較,黑隱翅蟲還是可以由牠的觸角與其他種類區分出來。Aleochara觸角第4至第10節略為膨大,膨大的觸角各節上緣皆具有8根剛毛,黑隱翅蟲於此處膨大的觸角形狀像倒過來的狗盆,上方較寬,下方較窄,整節寬度約為厚度的兩倍,而且上下緣相當平滑有如同心圓,而其他種類的觸角寬度經常不足厚度兩倍,有的如杯狀,或是8根剛毛的基部銳化,使得上緣呈八角狀。

黑隱翅蟲成蟲除了以腐肉為食外,亦獵捕蛆蟲做為食物,牠們個體大小差異很大,體長可由6公釐至10公釐以上。這與幼蟲寄生麗蠅時所獲得的養分有關。宿主蛆蟲與其他蛆蟲在經過食物競爭後,其個體大小會有所不同,加上黑隱翅蟲幼蟲一旦鑽進蠅蛹之後,不到化蛹時候來臨不會離開蛹殼;因此大蛆蟲等於提供了較多的食物資源,而讓寄生在內的黑隱翅蟲幼蟲發育成較大的成蟲;反之,小蛆蟲只能養出較小的黑隱翅蟲。麗蠅蠅蛹的大小,決定了黑隱翅蟲個體的大小。

在法醫昆蟲學上,可以麗蠅幼蟲發育的時間,來推估死者的死亡時間。但基於黑隱翅蟲活躍範圍與季節的普遍性,若死者身上出現黑隱翅蟲寄生的麗蠅蠅蛹,只要了解其生活史與發育時間,再將蛆蟲化蛹後的時間加入計算,即可將死者的死亡間隔時間做出更精確的估算。喜歡CSI犯罪現場節目的學子們,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究仍是一大片空白,其他種類隱翅蟲的研究亦相當匱乏,對牠們的了解,正等待著你們未來的參與和研究的熱情。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夏夜裏的毀容怪客--隱翅蟲

皮膚科 吳介山主治醫師(906)


記得在中南部某新訓中心服役時,有一個夏天的早上,一位上尉營輔導長怒氣沖沖地帶著一位驚魂未定的阿兵哥到醫務所來,因為他認為是這位阿兵哥昨晚衛哨失職,讓其他阿兵哥跑到他寢室內,用鹽酸或其他毒液在他的臉上鬼畫符,又不肯承認並供出同夥,所以營長同意經醫官確定是人為因素後,馬上送禁閉室。我們仔細地看了那位輔導長的臉,上面縱橫交錯地羅列許多直條狀的焦痂,旁邊有一點發炎糜爛的變化,也不知是傷口嚴重發炎所致,還是輔導長為了洗去這個烙印而在洗手間裏拼命搓擦的結果。同期的蔡醫官那時立志走皮膚科,每天鑽研呂耀卿教授的中國人皮膚病圖譜,突然他翻出其中的一些照片和我討論是否和這位輔導長的狀況吻合。在我們倆個門外漢按圖索驥、抽絲剝繭之下,終於作出結論,兇手不是那位可憐的衛兵;而是一種很小的小蟲,叫做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的隱翅蟲屬。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體長約○‧五至一公分,寬約○‧二公分,胸部是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圖一)。隱翅蟲皮膚炎的流行和蟲體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此蟲喜好棲息在草叢或樹林中,所以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為主;近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都會地區的病例亦不在少數。其主要在每年的夏季出沒,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如整地、伐木及除草等),它的活動性會更加劇烈,甚至會傾巢而出。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侵害人體;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侵害之部位主要以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為主。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形成糜爛的局面,這時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觸到的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圖二),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圖三)。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是在早上醒來才突然發覺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患者常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民間常認為這是「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臨床上病灶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膿及潰爛的變化;如果有適當的處置,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反應。若是處理不當,如:亂擦藥膏、以不當之溶液或藥劑洗滌、隨意搔抓弄破水及膿,可能造成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於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色素或疤痕。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後,迅速就醫為宜,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

奉勸大家在「沁涼如水」的夏夜裡:1.儘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動,不得已時請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2.就寢時儘量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若為響應節約能源,請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曝露,以避免隱翅蟲侵襲。3.儘量熄燈就寢,以免誘蟲犯罪。4.看到隱翅蟲停在皮膚上時,請大發慈悲,千萬不能打死它,以免大量毒液濺出,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即可,不要冒險。如此才能遠離隱翅蟲的毒害,讓自己有一個美好的夏天。

 

 

 

 

 

 

 

 

(本文之圖片採擷自呂耀卿教授所著「中國人皮膚病圖譜」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ngrila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